本文撰写于2014年冬。

『前言』

作为一位音频低烧,从头到尾一直玩随声的设备。进进出出一堆塞子,前端从最早的iPod Classic到一路换到现在的ZX2,音源也以正版iTunes AAC为主慢慢过渡到了24bit和DSD。为什么一直不烧台机?作为学生来说台机的使用率实在是低,大部分时间也是在路上,亦或是在图书馆和教室,这样的情况下不大可能带着台机到处跑。当然自从开始住单人间之后,待在寝室的时间简直是直线上升,慢慢的感觉是时候上大耳上台机了。

于是就有了这个$300不到的小系统。


『简介』

先介绍一下今天的主角: Objective 2(O2) 和 Objective DAC(ODAC),前者是耳放,后者是USB解码器。他们的开发者同为NwAvGuy(Northwest Audio&Video Guy),同为开源硬件设计,有**CC3.0**授权。

这个设计的由来也有个故事:

NwAvGuy对当今的耳放市场有如下的想法:

  • Missing Specifications 厂商不愿意公开技术参数
  • Inadequate Output 许多耳放并不能完全驱动大多耳机,甚至K701
  • High Output Impedance 过高的输出阻抗,能造成可以听到的频响错误(audible frequency response errors)以及低频表现欠佳
  • Flavors of Cmoy 另一种DIY耳放Cmoy设计存在巨大缺陷,有几率烧毁耳机
  • Single Battery or DC Wall Adapter Designs 因为成本原因只使用单电源或直流电源,造成不可靠以及底噪的问题
  • eBay Amp Roulette eBay上卖家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,很难买到好货
  • Single Ended and/or Limited NFB Amps 单端放大器无法准确的还原声音
  • Tube Amps胆放和单端放大器有一样的问题,甚至更严重
  • 3 Channel Designs三通道设计只有坏处
  • Expensive 一个字:贵

以及他认为解码器所完全不需要的组件:

  • Asynchronous USB 非同步USB
  • UAC2 (USB Audio Class 2) Support
  • Asynchronous Sample Rate Conversion (ASRC) 异步采样率转换
  • Minimum Phase Filtering (no pre-ringing) 最小相位过滤
  • Non-oversampling NOS DAC chips 非过采样DAC芯片
  • Dual DAC chips 双DAC芯片
  • Balanced Outputs 平衡输出
  • Vacuum Tube Stages 真空管输出
  • Elaborate and/or High Current Power Supplies 过渡的电源设计

Source: NwAvGuy

他说过这么一句话:

Music is an emotional art form and some argue music reproduction is also an art. They argue there’s more to it than just numbers and science.

翻译过来便是:音乐制作是艺术,但音乐回放只是技术,是可以用数字和科学解释的。

从上面这些言论可以看出NwAvGuy是一个相对极端的人,然而仔细阅读了他的博客之后发现其实也不无道理。中心思想无非是HiFi并不是玄学,所有的然而最早NwAvGuy在Head-Fi上提出这些言论的时候直接遭到了封杀,一是因为作为一个音频论坛,其利益和各大厂商息息相关,他的这些言论让各大高端耳放/解码厂商纷纷躺枪;二是因为所谓「你行你上啊」的想法。所以NwAvGuy开始自己开发耳放和解码器甚至集成的台机系统ODA(Objective Desktop Amp),并在2011年夏天的完成了O2,在2012年春天完成了ODAC。很可惜ODA的设计从来没有面世,所以各大DIY厂商基本上以连接O2和ODAC作为一个系统售卖。

从NwAvGuy的博客上看,O2和ODAC的数据都非常好看,换句话说就是跑分很强,在他自己盲测里表现也非常好。


『开箱』

20150402-IMG_2946▲首先是外盒,JDS LABS的Logo,另外一家北美较大的销售商为Mayflower,甚至有竹制前面板的选项

20150402-IMG_2948▲打开之后是先一个静电袋

20150402-IMG_2949▲盒子里的所有东西

20150402-IMG_2952▲静电袋里有脚贴,一张质检卡片(有两个人,之前购入的CMOYBB只有一个质检员

20150402-IMG_2955▲本体外壳整个都是这样铝板制作的

20150402-IMG_2958-2▲正面的IO,从左至右:电源,3.5mmPO输出,电源灯,电位器旋钮,增益选择钮(我选配了1x和3.5x的增益,因为ODAC已经属于较强的2VRMS音源,所以大多数时候并不需要放大即可输出,但仍可通过耳放获得较低的输出阻抗),3.5mmLO输入(单独使用O2耳放)上方是O2的刻字

20150402-IMG_2959▲背面的IO,从左至右:USB输入,3.5mmLO输出(单独使用ODAC,选配,若不选配则通过前方LO输入口输出),电源口(选配的后置电源,若不选配则电源在前面板)上方是ODAC的刻字

20150402-IMG_2962▲正面可以刻字 我刻了一句Ars longa, vita brevis(人生短促,艺术不朽)

20150402-IMG_2964▲背面,脚贴已经贴上。

20150402-IMG_2965▲其实就是很普通的塑料垫子,所谓玄学对脚贴要求也是很高的

20150402-IMG_2969▲工作时的状态,可以看到后置电源实在太棒了,这样所有的输入线缆都在后方,正面很干净


『听感』

以下听感均基于1x的增益,连接至独立的USB HUB,使用标配的电源和线,使用UE900/MDR1A(~100hr burn-in)/M50x/MDR-7506/MX-985(~100hr burn-in)

整体印象:

一耳朵下去感觉声音结象非常清晰,可能是最近ZX2听得有些多,感觉O2+ODAC的组合多少有些冷,透明度非常高,背景也黑得可怕。总的来说完美展现了作者设计的初衷:准确清晰高透明度的回放。

高频:

在我听过的设备中,高频比这套系统更加明亮的应该只有D100了,同样相对D100,个人认为虽然瞬态方面的表现并不算特别出色,但是细节表现甚至更好,配塞子时也并不生硬,总的来说非常中性。

中频:

唯一值得一提的是O2+ODAC在声音厚度方面调整的恰到好处,人声密度不算大,相比ZX2稍微有些凹。这样中性的声音肯定是没有暖声讨好的,但是既然是为了准确清晰,没有音染也是必须的。

低频:

动态和下潜表现其实十分惊喜,私以为监听向的设备下潜深度会有问题,初听下来即使在较深的位置力度还是可以。但是即使如此,低频的质感并不是很好,或者可以说没有个性,但是可以很明确的体现出耳机/耳塞的特点。

其他:

横向声场方面相比ZX-2, D100, UDA1都要小一些,好在平时不听太多的交响,但是乐器的分离度非常高。纵向声场的表现倒是十分出色,弥补了UE900的缺陷。值得一提的是,UE18线下的UE900在这套系统上听起来十分舒服,不得不安利一下UE18线,虽然在TF10时代拉近的人声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乐器分离度的下降,但是在UE900上这些问题却完全不存在,可以说完美解决了人声凹的问题,如果有靠谱的师傅赶紧去改根UE18线试试吧。

总结:

O2+ODAC的声音实在是没有什么特点,一定要说特点的话就是通透,这样监听向的设备恰恰是我所期待的。私以为这台设备很适合纠正大部分人的听音观,听听真实的回放的声音。但是就像NwAvGuy所说,不管O2还是ODAC都不是一个完美的产品,这样的参数在$1000甚至$2000的设备中几乎没有对手,但是再往上不免有全面秒杀的存在。同样,完美的参数和真实的声音并不等于好听的声音,这样直白的声音似乎又偏离了听音的终极目的:听自己喜欢的声音。私以为它的卖点应该在于其超强的驱动力,或许这是能推开各家600Ω耳机同时失真最小的最便宜的系统了。对我来说这个系统只是一个起点,能让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耳机/耳塞本身的特点,也能了解自己到底想要的什么样的声音。


TL;DR

素质高,监听向,没特点,什么都能推,适合入烧/退烧。

以上